-
徐揚⽣撰⽂暢談創新與⼈才
8年前的今天,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一所具有深港基因的全新大學在大灣區以“深圳速度”迅速崛起:從2018年大學迎來首屆本科畢業生到2022年25個本科招生專業、25個研究生招生專業落地;從2014年國際合作夥伴朋友圈只有8所世界知名大學到2022年國際合作的頂尖高校已經超過120所;從2014年只有1個學院不到300名本科生到2022年發展成為具有6個學院、1個研究生院、20多個研究院、4所書院的在校學生超過8000人,占地超過130萬平方米的國際化校園。
2022/03/21 -
融⼊⼤灣區|院⼠聯盟旨在為⼤灣區科創出謀劃策
融入大灣區|院士聯盟旨在為大灣區科創出謀劃策
2021/12/01 -
葉嘉安回應施政報告有關⾹港在⼤灣區的發展機遇
我們非常歡迎行政長官發佈2021年施政報告,因為這對於此時此刻正處於關鍵時刻和準備疫情後再出發的香港尤其重要。施政報告涵蓋的內容既十分全面,又精准聚焦過去幾年來一系列新形勢、新變化下香港發展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爲推動香港擺脫困境、把握機遇和轉型發展提供了策略和政策方案。
2021/10/07 -
趙國春:醉⼼地質研究 不望短期看遠景
趙國春院士是地質學家,主要從事變質岩石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和超大陸研究。其主要科學成就包括於華北發現的兩條19.5-1.85億年碰撞造山帶,以及最早提出20-18億年全球規模的碰撞事件導致一個超大陸的形成。
2021/09/20 -
徐⽴之:為⼗四五撐港科創感⿎舞 反映國家重視⾹港
徐立之院士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學家。1989年,徐院士發現導致囊腫性纖維化的缺陷基因(CFTR),成為人類遺傳學的重大突破,這項成果是醫藥遺傳界的一項創新,引領其他遺傳病的研究。科學家得以有系統地尋找能夠治療病患的藥物;基因攜帶者則可以用DNA檢查出來,或者做產前測試。
2021/09/17 -
莫毅明: 予孩⼦時間主動思考 才是普及教育的核⼼
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科學院院士莫毅明,1975年畢業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並獲得國際教育協會(IIE)獎學金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當本科生,1977年初轉讀耶魯大學,1980年取得史丹福大學博士學位,及後在普林士頓大學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後來在哥倫比亞大學與巴黎大學(奧賽)當教授,1994年回香港擔任香港大學數學系講座教授。
2021/09/15 -
李焯芬:港可為中外⽂化交流 作更⼤貢獻
李焯芬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著名水利工程及能源專家,1970年代,他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水電局及省電力公司工程部總經理,負責水電、核電建設、大壩安全評估、核電站及大壩抗震、核廢料處理等研究課題,為當地水電公司管理層職位最高的華人。
2021/09/14 -
張明傑:衡量下⼀代是否成功 ⾹港往往「向錢看」
1995年,張明傑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癌症研究中心接受短暫的博士後訓練後,加入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系,參與組建實驗室,後為嘉裡理學教授、高等研究院資深學人、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2020年12月全職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創建生命科學學院,助力大灣地區生命科學發展。
2021/09/10 -
唐本忠:要解決重⼤科學問題 必須敢闖「無⼈區」
唐本忠院士分別在華南理工大學和日本京都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94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從事學術研究工作,2008年晉升為講座教授。2015年起擔任「國家人體組織功能重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主任。2021年,受聘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院長。
2021/09/08 -
⿈乃正:港基礎研究有優勢 與深圳可互補
在香港大學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成立的「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黃院士擔任副主任,與團隊致力發展綠色化學——研究如何在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原料及能源,減少釋放有害物質。他現為多份國際及內地化學期刊編委、資深評委或學術諮詢委員,亦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滬港化學合成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主席。曾獲多項殊榮,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2等獎(1997年)、香港裘槎基金會傑出研究獎(1999至2000年)。
2021/09/03 -
任詠華:基礎研究有成的國家定能強⼤
任詠華教授是世界知名的香港科學家,主要從事無機和有機金屬化學、超分子化學、光化學和太陽能的基礎研究,其研究工作,有助日後開發各種更高效能的固態照明和再生能源材料。
2021/09/03 -
湯濤:港重短投資 ⽋發展遠⾒ 湯濤嘆港科創發展:⾛寶!
湯濤教授研究領域為計算數學,曾任香港數學會會長,2010年合作創辦數學科普刊物《數學文化》。他服務高等教育界工作40年。曾任浸會大學數學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理學院院長,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教務長、數學系講座教授。他現為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校長以及中科院院士。
2021/09/03